《南京照相馆》散场后,许多观众站在影院门口,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。
这就是历史的彩蛋吧。
这一刻的情绪共鸣,价值42亿+。
这是猫眼专业版对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最新票房预测。
上映仅7天,影片已斩获9亿元票房,观影人次突破2600万,单日票房连破新高。
01 三部大片的情绪密码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爆发并非偶然。
申奥放弃宏大叙事,将镜头对准了南京陷落下,吉祥照相馆里的七名普通百姓。
他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,却意外发现记录屠杀罪证的底片。
这种小人物面对大历史的视角,让观众很容易代入。
申奥的创作团队收集三四百张史料照片,片中翻拍近百张,力求细节真实。
日军台词多取自战犯晚年访谈,诸如“若有彩色胶卷,就能拍下江面血水与夕阳交织的壮丽”等残酷话语均出自于此。
他还避免直接展示血腥暴力,删减了原剧本中的女性受害镜头。
仅通过照片媒介、角色反应和细节表演传递压抑感。
当高叶饰演的龙套演员怀抱被日军摔死的婴儿被迫拍摄“亲善照”时,那颤抖的嘴角与强挤的笑容,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直击人心。
这种克制的艺术表达,有助于拓宽观影人群。
豆瓣评分从开分8.5升至8.6。
同样深谙情绪之道的还有影史票房冠军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。
这部已斩获154.4亿票房的动画巨作,创造了世界动画电影的巅峰。
紧随其后的IP运营和联名授权,光线已将哪吒作为长线IP标杆来打造。
破纪录的票房背后,是电影情节中反抗的情绪,是中国动画技术崛起的情绪,也是中国电影票房冲破好莱坞电影天花板的情绪。
而哪吒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反叛精神,精准切中年青一代的身份焦虑与文化认同困境。
如果说这两部电影品质优秀,那陈思诚的《唐探1900》就值得分析了。
影片以36.12亿票房暂列2025年票房第二。
虽然延续了喜剧和探案的元素,保证了观众最基本的娱乐体验,但整体叙事并不算好。
可陈导抓住了历史之痛,切中中美博弈的大背景。
尽管不高级,还是引爆了市场。
02 被冷落的好电影
与这三部情绪大片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一批高口碑却票房惨淡的佳作:
《戏台》是陈佩斯老爷子阔别银幕多年的回归作品。
凭借老观众的捧场,《戏台》可能是暑期档真正突破年龄圈层的电影。
豆瓣8.0分也是盖戳认证的好电影。
5.58亿的猫眼预估票房不算低,却也谈不上爆款。
《罗小黑战记2》豆瓣上涨至8.7分,再次超越《南京照相馆》成为年度国产片口碑第一。
4.94亿的预估票房与口碑并不匹配。
国外电影则更难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了。
豆瓣8.7分的《F1》属于少有的把娱乐性和口碑都拉满的大片。
特殊场帮影片上座率冲到仅次于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水平。
可最终票房大概率还是不足5亿。
更别提9,4分的《还有明天》这种受众偏小的神作了。
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就是,技艺精湛,但没有找到与大众情绪共振的切入点。
在当下市场,它们很像是无人把玩的精致艺术品,被遗忘在角落里。
好口碑不一定有好票房,这就是残酷的现实。
03 情绪成为救命稻草
2025年的电影市场格外寒冷。
暑期档已过大半,总票房才刚破50亿,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6亿。
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。
而国内电影公司90%-95%的收入依赖票房分账。
对比好莱坞,很多电影公司甚至能将票房收入压缩到公司营收的30%。
电影院常年开张,但是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以后,他们已经很久都吃不饱了。
在这种市场环境下,以情绪换市场无可厚非。
喜欢电影本身的观众正在离开电影院,核心影迷绝对数量在迅速减少。
电影在大部分观众看来也仅是个“话题”。
看电影是为了参与讨论,而不是欣赏。
所以需要知道,情绪是一剂猛药,却难保长久健康。
怎么扩大核心观众的数量,才是更重要的问题。
当然对此我之前也聊过,降票价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。
04 多元共存
《南京照相馆》不但救了电影市场,电影本身也很有意义。
我们见证了情绪电影的社会价值。
但一个健康的电影生态需要更多元的题材和表达。
很多业内人担心,行业在寒冬中只敢投资情绪激烈的“话题电影”,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丰富性。
警惕情绪成为投资电影的唯一标准,一定要让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佳作也有容身之处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